北京德闳活动周精彩回顾:走出教室 瞭望世界

来源:北京德闳学校 时间:05-14

许多了解德闳的家长都知道,我们的校园里有一片经过精心设计的户外玩耍区。每天,孩子们会在花香中草丛间,与小伙伴们度过欢乐的嬉戏时光;那里也是老师们开展教学活动的宝地,孩子们采摘过有机果蔬,观察过自然生物,还用落叶和石子创造过艺术品。

没错,德闳格外看重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因为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吸收课本中凝练总结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解锁学生成功的钥匙往往在学校建筑之外。

所学有所用,是德闳每年设立“课外活动周”的初衷,我们敞开校门,带领学生拥抱世界,看看周遭正在发生的变化,鼓励他们用知识和能力为世界进步创造价值。

天 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

我们总在电视里、网络上、书本中看到无数次“科技改变生活”几个字眼,而活动周天的航天育种基地之行,让每个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早在学期开始时,创校周校长为每个孩子送上了意义非凡的开学礼——来自太空的珍贵种子,开启了本学期科学主题学习的序幕。风味佳、抗病毒、高量产的种子为学生打开了科学好奇心,而学期末的基地之行,给他们创造了近距离见证科学魅力的契机。

入口处的巨型太空芦竹和火箭模型映入眼帘

观看航天育种宣传片,深刻了解航天育种并不简单等于大南瓜,而是种子被人造卫星搭载上空经过裂变,进而诞生出的优良品种,亲眼目睹航天科技支持农业发挥的巨大作用。

认识种子的包装

观察奇妙的微型植株,如太空菠萝、太空月季、草莓苗等,进一步了解丰富的搭载作物种类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经过风淋除菌后,进入太空植物种植大棚参观巨型白菜、前期白色后期黄色的太空半茄;进入无土栽培温室参观水基西红柿。

参观滴管模拟器等现代农业设施和实验人员人工选种培育过程

体验活动——制作太空干花手工皂,通过种子发芽实验计算发芽率,种植多肉学习养护方法,品尝航空员食物…

第二天 非遗知多少

千万年来,在我们生养的土地上,祖祖辈辈积累了无数经验和智慧,使得生命与文明流传至今,时间带给我们太多宝藏。时至今日,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依旧在中华土地上传承着。活动的第二天,我们将非遗技艺融入教育,从兴趣到实践,从体验到训练,让濒临失传的非遗文化在孩子们身上绽放出新的光辉,促进他们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非遗技艺

「 团扇 」

一把小小的扇子,除了作为夏日摇动生风的清凉工具,也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智慧,代表着团圆友善、吉祥如意。

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最早出现在商代,为帝王外出遮阳挡风,西汉后开始用来取凉,东汉时改羽扇为丝、绢、绫罗类织品,便有了如今的“团扇”。2006年,制扇技艺被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扇文化是汉文化的组成部分,与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扇与善谐音,寓意善良和善行,诠释了中华民族善良谦逊的优良品质。

「 京剧脸谱 」

京剧是中国影响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在清代乾隆时期,四大徽班陆续进京,他们与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接纳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2006年,京剧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是京剧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一般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脸谱的演变和发展,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才逐步形成的完整艺术手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遵循的乐谱,因此称为“脸谱”。

「 织造 」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制造技艺也由来已久:公元前3000年新石器时代,人民利用苎麻制成织物;公元2700多年前便能生产丝织物,苏杭一带“织户万家,日出万绸”;公元前200年生产出织锦等大花纹织物;汉元帝时,河北陈宝光妻子开始使用120综、120蹑的多综多蹑机;三国时,马钧成成功改造出12蹑机器,使生产效率倍增。

织造虽然逻辑简单,只是线的交织,但它直接关系着文明的步伐——织造影响衣服,衣服影响集体意识,区分人群间的关系。所以织造是文明的火种,比造纸技艺更早体现人类的进步。

孩子们被授予“东方小传人荣誉证书”

欣赏京剧表演

德闳正式成为“非遗传习基地”

第三天 实用自救技能√

去年,我校组织全校来到北京公共安全馆,学习应对灾害的自救技能。通过亲身参与,亲身感悟,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为形象生动。

今年,我们组织一年级新生再次来到这里,从小树立起他们的安全意识。馆内场景运用平面和立体、视觉和听觉等不同表现形式,使安全知识与实际情景相结合,模拟真实的灾难发生现场,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的急救与自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