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丨1000KM行程,37次徒步凯旋归来,感谢这三位护航人!

来源:牛津国际公学成都学校 时间:04-30
37次徒步
近1000千米的行程
是牛津公学徒步队伍历来年取得的成就
而如果要计算三位带队老师走过的路程时
所有的数字则都需要*2才勉强算正确
原因无他
在学生们正式踏上徒步之路前
每一次,每一条线路
3位带队老师都要事先完整地试走一遍

以保障学生出行时的安全

在此前的37次徒步行程中,无论路程充满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不论出现了何种突发状况,徒步队伍每次都能凯旋归来。除了孩子们自身的坚毅外,这其中还应该感谢的,就是这三位带队老师,他们分别是:Victor王老师;Louise刘老师;Jessie刘老师。而学生们则亲切地称呼他们为:维克多、刘哥、杰西。

刘哥:徒步队伍开路人,逢山开山,遇水架桥
维克多:徒步队伍后方护卫兼“纪律委员”
杰西:徒步队伍中坚力量兼“队医”
刘哥:一根绳子架起翻山越岭的桥梁
眼前是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河面上用钢板搭起的简易“小桥”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扭曲变形,桥面以诡异的角度向侧面倾斜着,桥面上还结着薄薄的一层冰,不做任何防护的情况下,从桥面经过时落水的风险极大。
刘哥二话没说,扛着保险绳,蹲低了身体,一步一挪地来到河对岸,再把绳子的一头抗在肩头,双手用力拉紧后在桥上搭起了一条“护栏”,孩子们则通过这条“护栏”安全地走到了对岸。
这样的场景绝不鲜见,只要是出去徒步,刘哥就一定会背上这根十几斤重的绳子。每当途径荒草没膝,一侧还是陡峭的崖壁时;或是行经下过雨的泥泞陡坡路段;再或是刚提到的结冰的小桥时,这根绳子往往就能大显神通,护卫孩子们一次次安全穿行。

我曾亲眼见过刘哥为了将安全绳拉的更坚实时紧绷的身体和深陷在泥土里的双脚,那份辛劳还真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了的。然而,这么多次徒步下来,我却从不曾听他抱怨过半句。

维克多:一肩担起两背包,还是炊事员
几乎每一次外出徒步时,维克多都会说这次一定要让孩子们独立做饭,我们不能再插手帮忙了,然而这样的“豪言壮语”没有一次践行过。拾掇柴火、搭灶、准备食材、煮饭炒菜,他总会忍不住去搭把手,直到确认孩子们操作起来不会有危险时才退到一旁休息。一直等到孩子们都吃的差不多了,老师们才开始动手煮自己的晚饭。
队伍末尾,时常有一些因为体力不支或是受伤而掉队的学生,遇到难走的路段,维克多总是小心翼翼地将他们一个个或拉或扶过去。学生Jenny不小心崴了脚,他一把接过她的的背包,挂在自己的胸前。
为了让孩子们有足够的水喝,他总在自己的背包中塞上大量矿泉水,背包的总重量通常在40斤以上,再加上学生这个30斤左右的背包,遭到背包的前后“夹击”和超常的负重,维克多走起路来几乎是“步步惊心”。
杰西:巾帼不让须眉,翻山越岭不在话下
作为女带队老师,杰西的担子一点也不比两位男老师轻,毕竟,她可是全体女生的希望。“杰西,你有感冒药吗?”“杰西,我腿有点疼,能不能给我喷点喷雾?”“杰西,我想去上厕所。”一到露营地,就会涌来一堆找杰西的孩子。

露营所需的工具很多,帐篷、睡袋、地垫......一堆东西一件也不能少,这时候,总有少数学生会出差错。要么忘了带帐篷杆,要么帐篷不防水,把自己的帐篷让出来给学生,是杰西做了无数次的事。把自己的水和食物拿去支援学生,更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

说到搭帐篷,三位老师分别在营地最外围的三个角落扎营,将学生“团团包围”在营地中心,几乎是一件约定俗成的事,如此一来,能避开学生误走进不安全的地带;同时也能限度地照顾到每一个方位的学生。
入夜,等所有学生都搭好了帐篷吃饱了饭舒舒服服地躺在睡袋中休息时。老师们才得以稍微舒展下筋骨,找个水源简单的梳洗下。12点,第三遍巡逻结束后,孩子们都已经安然入睡了,这时候,刘哥、维克多、杰西才开始轮流休息。

每一次看似轻松的徒步背后,其实都充满了艰辛,而我的所见所闻仅基于我自己参与的三次徒步。就连我自身,也曾在某次徒步中半夜两点送生病的学生下山,刘哥、维克多、杰西经历的这些突发状况更是不胜枚举。

感谢有他们这么几位领路人,一直在背后默默付出,使得37次徒步,每一次都能平安归来成为可能。也正是因为在他们的带领下,久居都市的孩子们得以有机会走进大自然去感受春夏秋冬日月星辰的变化和美好。即便在2020年这样特殊的年份中,孩子们也没有遗失这样的美好。2020年,我想为你们三位点赞!


  •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