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

|投诉/建议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学生文章:幽冥之美

来源: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      编辑:佚名

幽冥之美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 1104班 邱从姗

私以为,中国的传统审美无外乎两种:一是明艳之美:这种大概是最主流的审美了——花开富贵,龙凤呈祥,的确令人开怀。第二种当推清雅之美:山明水秀,人杰地灵——也很让人欣赏。但有一种独特的美却不可以囊括进以上两种主流审美中。如果让我用两个字形容,可称为“幽冥之美”。其实也不能笼统地说这是一种美,应该是对于未知的畅想。

从小我就对鬼神轶事特别感兴趣,看了笔记小说之类的总是啧啧称奇,意犹未尽。尤其是那些花妖狐媚的故事,更是浮想联翩——她们幻化成人形来到人间,报恩或报仇,其间的纠葛扣人心弦,缘定三生的誓言无果而终也令人叹惋。笔记小说,自然是谁的故事曲折离奇,谁的爱情凄美感人,谁就比较受欢迎。这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偏爱忠厚温良的人是不太一样的。可能是源于大多数人不甘于平凡安逸的生活却又向要一个真诚的人相伴左右。从沈既济笔下羞涩忠贞的狐妖“任氏”,到聊斋先生笔下深明大义的狐妖“封三娘”们,这类人狐奇缘的故事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猎奇觅艳的心理。狐仙总是有种空灵出尘的感觉,其次才是妖媚,而且大多情深不寿。悲剧的力量和真挚的情感又容易冲淡人对狐大仙本能的惧怕。所以说这类故事得以千年流传经久不衰,是有一定原因的。

至于作为民族文化精髓而存在的名著经典,亦是常用幽冥之美串起古代文人们的生命寄托。《西游记》自是不消说,开场便是石猴出世——想那海边混沌一片,海水击石,海鸟啼鸣,整日了无生气。又道那石手雨露之恩,集天地灵气精华,遂有通灵之意。这石灵气日盛,最终竟孕出了一只石猴。这大概赋予了神怪小说积极的精神面貌,与传统意义上不详如蛇虫鼠蚁**有质的分别。由此可见幽冥之美还有生动的一面,不完全是混沌不清,让人生厌的。

“此石无力补苍天,枉入红尘许多年。此系生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红楼与西游都与石结缘很深。看似最食古不化,不近人情的顽石却总是被赋予凡俗和幽冥世界的纽带,好像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开篇就有的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故事有着还泪的凄美色彩,将远古大荒的幽冥和花柳繁华的大观园巧妙结合在了一起,读来又前事渺然不可追的味道,宿命感顿生。

“87版”《红楼梦》的片头是我迄今最为难忘的一个影视片段。诚然现在的制作技术比当时先进了不知几倍,却也将古朴苍凉的味道消磨殆尽。

云烟深处,苍峦滴翠;红日溢血,奇石兀立。一声空灵悠远的“啊”缓缓而至,仿佛来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望着石上已经剥蚀的文字那样怅然郁郁。这首序曲能把幻境的幽冥,遗世独立的凄苦孤清,命运的多舛融于秀丽奇绝的山水中,令人叹为观止。

太虚幻境不仅是红楼开篇与结局通向幽冥世界的宝地,也是红楼关于情之一字的解释。世人所谓的情大都是皮肤烂淫,唯有意淫高尚。这古奥高深的道理被曹老用太虚幻境阐释得鞭辟入里,幽冥的力量可见一斑。

万物兴亡,最终归为幽冥,幽冥是生灵万物的归宿。人对归宿问题总是格外关注,这也许也是我对这个话题特别有兴趣的原因所在。借用《大明宫词》中的一句台词:“我太过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因此它在我眼中完全失去了美感!”

对于美的追寻,亘古以来就没有变过,那么对于幽冥的想往,我想我也不会轻易停止。别人有时也许会疑惑我无意中的托腮沉思,那可能是我又堕入了幽冥的畅想中了。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

相关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