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不然,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尊重不是天生就应该拥有的东西,是需要通过努力、负责的行为争取来的权利。
盲目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会使得孩子的自我意识过早膨胀,试图操纵一切,对其个性形成十分不利。
但父母是否想过,过度的保护和溺爱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及以后的各方面发展都不利。
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场景,一摔倒就抱,一哭就哄,每天有人伺候着穿衣喂饭,不让孩子做一点事,生怕孩子磕着碰着。
孩子总有一天要成为成年人,需要在社会上独立生活,而所需的生活经验,都需要由自己去习得。
孩子如果要玩泥巴,我们就让他们玩,大不了再洗一次衣服;
孩子如果想玩水,我们也不要觉得会浪费,大不了再擦擦地;
孩子如果能学会正确使用生活工具,我们也可以尝试放宽界限。
小孩子需要这样的机会,大孩子同样需要。我们可以让即将上学的孩子学会洗衣服、做饭,鼓励孩子自己做出关于未来的选择,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退居二线”,让孩子去过好自己的人生。
这些需要夫妻俩商量提出一个“界限”,而不是全部出手相助。
很多时候,父母预知到了风险和错误,提前帮助孩子避免了,结果造成孩子永远体会不到自己的行为后果,孩子不受到教训,就不会吸取教训,将来闯大祸的可能性会增高。
总担心孩子犯错,总想为他们安排周全,这样的父母自己很辛苦,孩子也会不开心。
经历过风雨的人,在以后的道路上一定会走得更加踏实和稳健。所以,何不给孩子一个犯错的空间,把犯错的机会还给孩子?
其实,孩子也想依靠自己来探索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不断得到适应和成长。
因此,作为父母,不要事事都挡在孩子的前面,对于孩子的权力要有界限,随着孩子的成长要逐步放权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