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

|投诉/建议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广州斐特思公学:著名家庭教育专家陈钱林校长答家长问

来源: 广州市斐特思学校      编辑:佚名

陈钱林校长答家长问

星光计划第二季——博实乐家庭教育公益讲堂第二课在广州斐特思公学盛大开讲。讲座现场星光璀璨,邀请到了著名的家庭专家、博实乐区域总校长陈钱林。公益讲座线上同步直播,受到嘉宾媒体的一致好评,并且引发家长热烈讨论。

应广大求知若渴的家长们热情要求,讲座后,陈钱林校长暖心回复各位家长朋友提出的各种家庭教育难题困惑。以下为部分精选问题及陈钱林校长的真知灼见。

01.家长张炀:幼儿园小朋友,时间管理上用自律表格和倒计时钟这种有压迫感的手段是否合适?

陈钱林校长:我认为不合适。幼儿教育需要家长对孩子提出一些要求,但这些要求不要有太大的压力。总体上,我们教育的原则是以赏识、期望、引导为上策——即以赏识为主,要求从严,处理从宽。用倒计时这样的方法,幼儿的压力会很大,从而影响孩子的童年幸福感。

02.家长文秀芳:一年级小朋友如何养成早晨自己起床/早睡早起的习惯?

陈钱林校长:家长要高度重视孩子的时间管理。时间管理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家长引导和长期培养。

**的时间管理,是由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后制定时间表,不要家长自己想当然。“你几点钟睡觉”、“几点钟起床”,这种指令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倒不如与他讨论:“你觉得几点钟睡觉比较好?你觉得几点起床比较好?”跟孩子讨论后确定下来,让他表决心:“我肯定做得到!”

孩子表了决心之后,很可能有的时候做得到,有的时候做不到。我们的原则就是:要求从严,处理从宽。孩子有时做不到也是正常的。做到的时候,我们就表扬,然后慢慢提高要求。只要家长表扬多了,并且时间表又是自己跟爸爸妈妈一起讨论制定出来的,那么这个时间管理对于孩子来说就会相对好接受、好执行,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习惯。当然,如果孩子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却一直完成不了,那么做了等于白做。例如孩子经常早晨起不来,爸爸妈妈不要每天代替孩子完成时间管理,而是可以考虑当某一天孩子起床迟了,那就让他迟到,因为迟到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接受老师的批评的。爸爸妈妈商量好,不代替,让孩子犯错误。犯了错误之后在学校接受应有的批评,回家之后作为一个契机,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当然,这种教育应该是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奖励为主。

03.家长Michelle:12岁小朋友,培养好习惯是有点晚了。您有什么建议呢?

陈钱林校长:12岁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习惯教育的黄金期已经过去。但黄金期过去了并不意味着习惯就不能进行养成教育了,还是要重视习惯。因为习惯是关系到人的一辈子的事情,无非是家长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过这个时期抓孩子的习惯养成,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抓大放小。意思就是孩子有再多的坏习惯,家长只抓住一个忍无可忍的、特别大的坏习惯来纠正。把所有的坏习惯都放在一起揪,孩子是会反抗的。应该抓住最核心的问题,其他的问题,先放着,往后找合适的机会再说;

二、青春期的孩子抓习惯教育,不管什么教育,都要跟孩子聊聊。这个时期的孩子,靠强制肯定是没用的,要通过交流,让他们心服口服,真正认识到事情的正确做法。道理懂了之后,才有可能发展;

三、如果孩子已经有了坏习惯,这时开始重视,想要改正,那么我们应适当降低各方面的要求,*括习惯上的要求和学习上的要求。因为如果我们一边让孩子改正一大批的坏习惯,一边还要求学习成绩好,那么孩子很可能会越来越逆反。因为当孩子意识到自己习惯不好的时候,其实内心已感到遗憾。这时父母适当放低要求,可以避免孩子逆反。多跟孩子聊聊,在不导致逆反的前提下,帮他们慢慢纠正一个个坏习惯。想要推动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的心不能太急。

04.家长Ms.黄栾评:孩子社交一点不如意就是“我再也不要和你玩了”这种“哼哈二将”有没有好的引导方法?

陈钱林校长:我认为,孩子们在同龄人社交玩耍时说出的话语,家长可以观察着,但不一定事事追究得很细。因为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江湖——孩子说“我不和你玩了!”,但第二天,还是会跟小伙伴一起玩的。小孩子有时候说的和做的也不一样。这些我都觉得是小问题。当家长观察到这些小问题,事后可以跟孩子聊一聊:“你跟同学、朋友们之间,不可能总是意见相同的。如果每当有意见不同的时候,你就不跟他玩了,那渐渐地,你将失去所有的朋友。”所以,我们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引导:求同存异。让他们明白,跟同学、朋友交往,是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朋友的帮忙。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那么如何交到朋友呢?朋友就是求同存异、相互帮助的,不是所有的想法都一样的才叫朋友,世界上不存在这样的朋友。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总的方法还是赏识、期望、引导。孩子做得好,就给予表扬,期望他以后做得更好。与此同时,常跟孩子聊聊,这就是日常引导。

05.家长Ms.黄栾评:我家有个比较苦恼的现象:幼儿园中班,妈妈对别的孩子关心多两句孩子就趴桌子上或是在角落流眼泪,她的认知就是妈妈爱别人比我多,赞美别人就是不爱我了。

陈钱林校长:首先,在父母亲面对多个孩子的时候要注意,孩子们之间的相互攀比是很正常的,作为父母亲,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孩子。每一次表扬了某个孩子之后,家长要考虑有没有哪个孩子平日里表扬少了的,时常记得摆摆平。同时,要**多元评价,例如,表扬这个孩子语文阅读比较好,那么另一个孩子就是数学思维更突出,或者英语记忆更强大。这里提到的“摆摆平”和多元评价,是很重要的。只有多元评价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长处。如果我们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孩子,那么必然会有孩子受到伤害。所以一定要注重多元的评价标准。就这位家长提到的这个事例来说,可以在事后跟流泪的孩子聊聊,“妈妈表扬他有原因的,你也有你的优点......"把这些跟孩子说清楚。其实,有时候孩子流一点眼泪问题也不大,因为流泪也是一种成长啊!教育是知情意行的过程。流眼泪说明孩子在情感上有触动。这种情感触动下的流眼泪并不可怕,关键是在孩子流眼泪后,妈妈说的道理,让孩子心情舒坦,这个比较重要。我想,只要对孩子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当孩子懂得这个道理之后,会在成长过程中慢慢领悟并且改变的。

06.家长爱笑的宝贝:您认为小朋友几岁就适合住宿了?

陈钱林校长:我认为这个住宿适龄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每个家庭都不一样,每个孩子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很小就开始寄宿了,都能适应;但有的孩子年龄很大了,还不适合寄宿。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那我们应该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当下适不适合寄宿呢?

主要就是观察孩子开始寄宿之后,他的内心会不会很压抑?如果孩子展现出比较舒展的心理状态,心情愉悦,那么这个孩子就已经是适合寄宿的了;但如果明显觉察孩子开始寄宿之后,感觉压抑,那么这个孩子当前就是不适合寄宿的。明知孩子心里不舒服,父母还强迫孩子寄宿,那么对孩子的心理是有伤害的。

一般来说,从年龄上分析,我觉得在小学低段、幼儿园寄宿并不是很合适;而从小学高段四年级起寄宿,更为合理一些。因为相对来讲,幼儿园到小学低段的孩子,更加在乎亲情。这个时期就离开爸爸妈妈了,总觉得怪可怜的。

另外,如果爸爸妈妈日常有很多时间陪伴孩子,而且家庭教育方法也不错,那么我建议孩子不寄宿。但是,寄宿也有比较明显的好处,那就是利于孩子的习惯培养。特别是对于父母**忙,孩子交给老人家管教的家庭。老人家很容易溺爱小孩子,这对习惯养成有很不好的影响。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寄宿可能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当然不论如何,寄宿在学校的孩子假期回家之后,亲情的损失是一定要补上的。

07.家长山木有灵Sam:九岁男孩,被同伴欺负霸凌的时候只会隐忍回家喊妈,遇到问题不主动解决,越来越佛系躺平风格,怎么让男孩能更承担和主动呢?

陈钱林校长:我觉得,如果孩子被同学欺凌了,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家长不能过于简单地处理。

孩子为什么会被同学欺负呢?一般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自己表现不好,总是先去捉弄别人,所以反过来被同学欺负了,那么这样的孩子,本身习惯就有问题;另外一种,就是孩子本身非常软弱。不论什么原因,孩子在学校里被同学欺凌了,那说明孩子所在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都是恶劣的,都是有问题的,爸爸妈妈不能随意处理。

如果是孩子个人的习惯问题,那么家长要及时进行教育。如果是因为自己调皮导致被欺负了,那么我觉得这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因为这能给孩子一种挫折感。我们帮助孩子从挫折里走出来,慢慢把自己的行为习惯改进好。当孩子有所改变,家长给予表扬,那么就能将这个教训变成一件好事;如果孩子本身就是很纯真的,受坏孩子欺负,那么爸爸妈妈一定要为孩子撑腰,一定要帮助孩子跟班主任沟通,把孩子受欺负的问题认真解决好。否则,会对孩子的心理、心灵产生伤害,甚至可能是很大的伤害,年纪轻轻留下心理阴影。

所以,我们面对同学欺凌这个情况,一定是高度重视,绝不容忍,并且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08.家长山木有灵Sam:孩子在面对外界不守规则的情况下,如何正向引导价值观,而不是抱怨呢?

陈钱林校长:社会大环境里边,有正能量的东西,同时也有很多负能量的东西。我们作为家长,希望这个社会环境全部变成正能量的,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孩子要面对的世界永远是这样的,好人与坏人共存、好事与坏事共存、正能量与负能量共存。

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客观地分析这个社会的实际情况,跟孩子讨论研究:我们面对好人好事时应当做什么,面对坏人坏事时又该如何处理。同时,我们还可以对孩子进行励志教育:”你看,社会上有坏人坏事,那么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解决呢?这是需要有作为的人,一点点、一步步地把这个社会的不良现象纠正过来、把不良环境改善起来。孩子,你已经发现了这种社会上不守规则的现象存在,看到了它消极的一面,那么你应当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有出息的人,为解决这个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作出贡献。”我们从励志这个角度来引导孩子,让他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社会的治理也有自己一份责任。社会上目前存在的负能量,等待着长大后的他们治理起来。当孩子有了志向之后,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就会更加客观。

家庭教育任重道远,但我们可以不断求知,借助星光,用专家学者的经验,引发教育的思考,照亮孩子们成长的道路。

我们与您一起,践行家校共育,见证美好的发生。

相关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