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

|投诉/建议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学生文章:《故乡》小 序

来源: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      编辑:佚名

《故乡》小 序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 1107班 林楚儿

初读鲁迅先生的《故乡》是在初三时期。在那个离家不远的寄宿学校里,我从来没有想过将来的某一天我会离开我的家乡去往另一个城市或是另一片国土。那时稚嫩的天真囚禁着我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我像个乌龟缩在龟壳里一样试图把自己扎根在故乡的土地上,躲避外界的消息和诱惑。我以为我会是个念旧的人,我想我应该会留在故乡一辈子,就陪在家人朋友身边,哪儿也不去。可是很快我便成了“叛徒”,而且变得毫不掩饰。我怀着对梦想的憧憬和一丝羞愧斩断了那段生长了十几年的根,感觉自己手里握着的匕首满是罪恶与冷漠。

冷漠。我记得读《故乡》的时候,鲁迅先生有这么说过。之前我并不太理解,究竟是什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趋淡漠与冰冷。然而此时此刻,当我站在他乡的土地上,我终于找到了人际关系泯灭的罪魁祸首—距离。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如此描述道“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初中语文老师曾经对这句话大肆渲染一种阴郁凄苦的氛围,我当时只当作小题大做来看待。可是如今也不得不承认,纵使我的故乡散布了童年难忘的记忆,它毕竟只是个毫不起眼的小县城而已,经不起灯红酒绿的折腾,虽然它曾是我的全部。那种复杂的心情是难以用只言片语来形容的,我相信鲁迅先生笔下提及的感受其实超出我们能想象到的好多倍。那层隔在须根与土壤之间的透明玻璃变成了若有若无的距离感。

距离感。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故人深深感到莫名的陌生。闰土,从曾经无话不说到现如今的无话可说。我想鲁迅先生是羡慕小时候的闰土的,那时他是像生活在天堂的囚犯,虽然衣食无忧可过得并不轻松自由;相反,闰土则像是地狱里的天使,过得艰苦却充满了乐趣。就是因为这样互补型似的区别使他们成为了儿时比较好的玩伴。然而自从鲁迅先生离开家乡之后,距离感就在飞逝的时光里聚拢成了一道无比坚固的防线,阻隔了两颗熟悉的心。在中年闰土哆哆嗦嗦说出“老爷”这样的字眼,鲁迅先生便知道再也回不去了。

再也回不去了。斜对面豆腐店里的豆腐西施杨二嫂,那个“细脚伶仃的圆规”,曾经的她大概有着质朴的灵魂。而鲁迅先生笔下咄咄逼人的她却是另一副泼悍放肆的模样,交替着虚伪的吹捧和尖刻的嘲讽。这些善良的、讲道理的、守规矩的故人们已经在距离中渐行渐远。

渐行渐远。我在孤独的路程中与故乡分道扬镳。我希望自己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如果哪天我重返故乡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笔下叙述的陌生,这大概就是背井离乡的代价。那堵日积沉重的厚屏障终将屹立起来,日日夜夜敲打我的心,提醒我,我的根,我的家,还有我的故乡。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

相关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