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 编辑:佚名
身是客
――读《纽约客》有感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1103班 王佳怡
《纽约客》看了三四天,看完后的**感觉是要查一查白先勇是否为同志,一查果不其然。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把这份感情写的如此圆润饱满,枝节里全是汩动的温情,细微处干净细腻。
人就是一朵各自飘零的云。
生也平常,死也平常,落在水里,长在树上。纽约的金秋,纽约的暴雪。朴树唱着,看这就是让我迷失的那座城市,舞步如梦恍惚,醉的人呀举起杯笑着眼里都是泪,谁在晚餐后老去,像迷雾里我的心。
我也曾光顾纽约。要我怎么来形容这座城市。我只能说,站在华盛顿DC的街头,我感受到的是缓缓流淌的岁月与无法言喻的大气。但从巴士开入纽约的那一刻,摩天高楼与汩汩车流入眼,这是怎样的一座城?美国都市的灵魂。但你却无法洞察――它的灵魂。
小说中,六个故事,无论主人公是韶华正茂还是耄耄。死亡,惨淡潦倒的死亡,是一直盘旋着的阴影,或者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即使没有道明,也不需读者费太多想象。有些生命,记忆逝去不复返,然而纽约――它繁华依旧,不为所动,也不作停留。
合上《纽约客》,心头久久回荡的,是李重光的绝笔:“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心头仍有印象,看着纽约的街道,脑海中莫名就跳闪出了:病树前头万木春。
年代与时尚,文化与种族,旧历与新生。
这是比较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似迷宫十字路,纵横交错。我想,漫步在纽约街头的,一定有都市的精英,却也有衣不蔽体的流浪者。在这里,你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人在这里拾起梦想,也有人在这里放弃信念:有人在这里停止漂泊,却有人因此开始流浪。
这儿可以是天堂,也能够是地狱。这座“魔都”,城门大敞,无条件接纳一些络驿不绝的飘荡灵魂。如《纽约客》中的人们一样,如何与这座*罗万象的城市相处,平庸地随波逐流或是不凡地逆流而上,抉择在你。不是说哪一种生活比哪一种生活高贵,而是你更适合哪一种,你更愿意哪个维度。
既身是客,我觉得,呆在如此繁华的地方,对于人,最珍贵的不过就是安宁的心境了。大抵是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有什么样的音。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迷失的时候,走走路,看看书,浇浇花,或者发发呆也是好的。总之,要尝试着安静下来,要尝试着自已与自己对话,《华平经》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小说中,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相遇在一起。不论性别,成为朋友,成为知己、爱人。他们中,有匆匆而过的客,也有视纽约为家的异乡人。有时候,我想要走得远一点,似乎这样犹能遇见更多的人,拥有更多的未知与波澜。但遇见,意味着别离。有没有想过呢,你我之所以能够遇见,是因为他我已然别离。每一次遇见,都是值得珍惜的。每一次别离,都是值得缅怀的,因为柯楠说,一次擦肩而过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啊。
思想本就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文革,似是比抗日还要惨淡灰暗的日子,压在中国人民的烂泥是难以洗净的。然而,身处异乡的客们,是死去了,经历了,或是逃避了那段悲苦的日子。再泥泞的路,当你回首时也只剩下云淡风轻。不要伤心,不要灰心,是命运教我的事情。不要伤心,不要担心,哪有雨会永运不停。曾酸到窒息的别离,会被时间酿成微甜的回忆。
教师点评:
细碎的感悟,我却在看到“梦里不知身是客”几个字时伤感绝望的几乎流泪。这大概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寥寥数笔,民是勾魂摄魄。
最近看一部抗日片,谍战主角心力交瘁之时曾说等战争结束,就回巴黎去教书。然后故事的最后,我无从得知。离开,避过那十年,似乎是比较好的选择,但事实呢?独在异乡为异客,身边至亲杳无,那段黑暗的日子里,又有多少无名英雄顶着误解逝去,举目望去,竟只能期待故事就地停留。
说到底在哪里,都只是客。(李文婕)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