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

|投诉/建议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学生文章:山水之间

来源: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      编辑:佚名

山水之间

———读《苏东坡突围》有感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 1103班 王佳怡

《赤壁赋》一文,老师曾提到过:本文采用的手法是主客问答方式。也就是说,文中的“苏子”,是苏东坡本人无疑;而那位感伤无常的“客”,却不是别人,而也是苏子复杂内心的另一面。初时我颇为不解:一向旷达豪放的东坡,不是有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梭烟雨任平生”的超然出世,有着“拍手狂歌”的天真罄露?为何竟怀古伤今,念及物是人非,也慨叹起“吾生之须臾”来?

直至读完秋雨先生的文字,才晓得那凄然的文字背后是怎样的冷清清。虽说豁达乐观如苏子,必不以一时遭遇自伤;但人岂无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茕茕孑立于天地之间,无处呐喊,那是怎样的一种苍凉。

身边的繁华似潮水般退去,往昔的得意如梦一般消失得不留痕迹。只有那徜徉不断的河流,在提醒着生活的继续。清贫于衣食住行,寂寥于山水大地,富裕于精神思想。余秋雨先生和苏子本人以及他的遭际一起,用智者的沉默,把文化酵得愈醇愈浓。

旷达如苏子,繁华落尽,由挣扎而超脱,由突围而升华。苏东坡也是凡人,强忍着割舍不下的亲情,背负着众叛亲离的愤懑与无助。他依然心如明镜,清澈无邪,或许,这正是他遭人嫉恨的一个原因。他也曾写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词句,想来是看清了,放下了。往昔如浓雾缭绕,人与人谈笑之间,定是少不了捕风捉影,择伍而立,少了份透彻与清净。如今,月明星稀,山间泉里,有微风做伴,洞箫为友。浓雾终于散去,喧闹嘈杂已成往事,苏子的世界,只剩下眼外清明的天,和脚下一望无际的土地。我想,此刻苏子的心情,一定是失落而又庆幸、痛苦而又欣喜的——因生活的巨大落差而失落,因看清了世人世事而庆幸,因洗不清的冤屈而痛苦,又因重获新生而欣喜。彻悟之后的苏子,正如他头顶的青天一样清明、宽广、超然,也如他脚底的土地一般纯粹、无华、朴实。

滔滔之水由天际跌入谷底,却形成了磅礴的瀑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祸,于苏子而言,都化作了内心的留白,为世人留下了一阙阙传世的经典。

余秋雨先生以为,苏子的成熟,是敛住了锋芒;而我以为,苏子的成熟,是坚守了锐气!

佛家有云,人生有三个境界:

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初入世之人的天真;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是为世俗所累、急欲遁世的高节之士的心境;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大彻大悟之后的旷达超然,是悠然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恬淡潇洒,是物与我皆忘的大智若愚,是忠实于心灵的信念坚守。

在我看来,山与水皆是原本的面貌。山水是否为山水,皆取于人的心境。有的人,或许生来就秉持着一份自由洒脱的个性;有的人,在历尽千帆后,幸而明白山与水皆是原来之面貌;而有的人,或许穷尽一生,也未能觅得心之所归。

苏子之幸,幸在明白心中的坚守与外界无关。

他的锐气,已不再是小小的锋芒,而是蕴藏于厚重之中、洋溢于旷达之间的不竭内力;而正是这并不显山露水的内力,让苏子的文章如奔涌的热血,随着时代的脉搏,一波一波地,向后世涌进。

苏子的突围,不仅是生命对压迫的突围、文化对时代的突围,更是他的心灵对自我的突围。当潮流洗去了偏激,潮流才能成为主流。

看啦,那腾腾奔涌、万世不竭的赤壁之水,又向我们滔滔而来了!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

相关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