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 编辑:佚名
读《我与地坛》有感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 1009班 李胡飏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心中的“地坛”。每天到“地坛”待一会儿,进行自我反省,就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那是一片净土,干净而无杂质,它褪去世俗的繁华与吵闹,只留下祥和与宁静。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觉得在史铁生的“地坛”中,进一步理解了生命的。全书是对生与死的思考,并没有华丽繁复的词句,只有朴实真实的语言构造出那样一幅幅令人难以释怀的景象,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二十岁,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里,史铁生失去了他的双腿,没有了希望,没有了笑容,没有了未来,在那个本应该肆意张扬我们的青春的年华里,他的世界里满满得只写着“死”这一个字。我总在想,地坛也许是上帝苦心的安排,去救赎史铁生。史铁生更是一开始便写到了地坛的荒凉,想到了自己与这园子似乎是有着四百年的宿命和缘分,终究要走到一起的。他这样写到: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是的,因为这座古园给他的不仅是春天树尖上的呼喊,夏天呼喊中的细雨,秋天细雨中的土地,冬天干净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而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考,生与死是史铁生此时思考最多的问题,而对生活的无所适从也让他从煎熬中不断蜕变。
人生是苦役,但并不是说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苦役中就找不回尊严和快乐。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苍凉,但那些文字来自他的心灵深处。我认为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一定感受不到在那苍凉的底色下的滚烫的热肠。
在书中,母亲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人,因此也是在史铁生的心中,不能不谈的人。母亲曾经很年轻漂亮,但在史铁生发生变故之后变得苍老起来,她理解自己的儿子,默默地注视儿子远去的身影,内心却是爱惜和惶恐,那是一种毫不张扬而透彻的母爱。史铁生笔调清淡地叙述着,忏悔为什么当初总是不知道珍惜母亲对自己的疼惜。把《合欢树》与《我与地坛》一起读,我便觉得这些关于母亲的文字,史铁生是否在落泪,又或许他是强忍着泪的。我又想,他一定不会是在落泪,因为他明白母亲的痛苦需要他的坚强来做弥补,而母亲盼望他走的那条路一定不是哭泣和死亡。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事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在我看来,地坛对史铁生的影响与启迪,不仅仅是体现在生命的思考上,也有着相同而又真实深刻的灵感内蕴上。地坛让他思考生命,思考命运,思考人生,回忆母亲,思考四季,思考上帝。一座废弃的古园与史铁生有了生生相息的情感,古园也似乎有了生命,一片落叶,一声鸟鸣,都是大自然中生命的召唤,而这些全都是史铁生散文的写作秘诀。
我自认不是一个会欣赏散文的人,我并没有那么高的文化境界去读懂一位文学巨匠的散文,但是在《我与地坛》这本书中,我却能清楚作者想要表达些什么。那种文字言语之间细致入微的情感,即使你一窍不通,只要静静体会,也是好的。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又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史铁生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冷静,感谢地坛,不管是对史铁生,还是我来说,它会是一生的收藏。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