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

|投诉/建议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学生文章:有一种不舍叫\"目送\"

来源: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      编辑:佚名

有一种不舍叫“目送”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 1007班 吴泽菁

上一次读龙应台的作品还得追溯到初二那年的深秋,那时我**次了解龙应台,**次品味她的作品,满满的几页摘抄,写的都是她的句子。时间总是抹不去文字的韵味,当我有机会在假期里再一次捧起这本《目送》时,它所散发出的香气依旧如那年深秋街道上淡淡的木槿香。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当我翻开扉页时,这句话便映入眼帘。试想,当一个犀利的女政客写出这样柔情的文字时,我多少是有些诧异的,却又很快释然。凡是人皆有内心最脆弱的地方,再犀利的笔尖也有磨得圆滑的时候。世上总有一种感情,总是容易让人温柔相待,也常使人泪眼涟涟,那便是亲情。

每每读到这段文字都能引我想起些什么。我的故乡在苏州,虽说近,但除去节假日,平时并无太多时间回去看看。每次我离开时,总能望见站在村口的外婆外公对我招手,我已渐行渐远,但他们依然坚定地守在原地目送我离开。

也许十五年的人生并不曾经历什么大风大浪,也许我并不懂龙应台心里那份岁月的沧桑,也许我也不能深悟目送亲人远去的悲伤,但作为儿女,却懂得被目送的感觉:所有内心的温柔、眷恋,抑或是哀伤,都在转身的那一刻化作一团堆在心间,说不清也道不明但却隐隐作痛的不舍。

这样柔软的文字书中还有很多。《雨儿》中记不起世事的母亲轻唤作者小名的亲昵,《如果》中当年独闯台湾奋勇抗战未归的老战士对返乡的渴望,《牵挂》中“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悲伤,《胭脂》中作者为满脸爬满皱纹的老母亲砌上红妆的感动……这些真挚而细腻的情感,在我的脑海中久久的挥之不去。

轻轻合上这本书,我再一次陷入了对亲情的思考之中。追问自己,今天是否尽了孝道?在学校是否主动过父母?有没有经常想起故乡的亲人?十五岁的我,可能并不擅长去处理这种细腻的情感,十五岁的我也不能体会年过半百的父母对离别的敏感与不舍,十五岁的我,更不曾知晓下一次目送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姿态?

夜深了,凝视着书的封面,听着窗外瑟瑟秋风,我在心中默念:且行且珍惜......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

相关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