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 编辑:佚名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学生文章:时代的激流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11-2班 周乐旻
我自小就爱读巴金先生的作品,不是因为他的文字有多么华丽,词藻有多么丰富,而是因为他善于创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赋予他们生命以及灵魂。被世人称为“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初识《家》、《春》、《秋》还是在小时候看同名电视剧的时候,当时年幼的我并不知道作品中这些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也并不明白为什么剧中老有人流泪。直到看了原版作品之后,才真正感受到这股涌动的“激流”中所*含的无限辛酸。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高觉新,高家的长孙,还在念中学,他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壮志凌云:完成学业,去德国留学,发扬祖业。可是他的爷爷和家人却希望他早日成亲,好了却高家的一桩心事。这种事情对于一个满怀着希望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不仅阻挡了觉新渴望学习的脚步,也等于过早失去了青春。其实对于觉新来说,成亲也未尝不可,只是他心中早已有了人选----表妹梅芬。现实是残酷的,觉新必须娶另外一位女孩,而他可爱的梅表妹也只得另嫁其人。或许觉新的人生就是从这一刻变得不那么轻松了。因为家长们封建,原始的思想,让觉新爱的两位女子:瑞珏,梅芬一个接着一个离开人世,就连他后来喜欢上的惠表妹,也在嫁人之后去世,接着便是觉新的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就剩下觉新一个人孤苦伶仃在这座古老的宅院里,即使他深知,高家是杀人不见血的,他又能怎样呢?最后觉新出走了,巴金先生给他的结尾很模糊,说是觉新过上了新的生活,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只有靠我们读者自己思考了。
封建社会的*办婚姻让女子吃尽了苦头,觉新和瑞珏已经算很幸运了,但是并不是所有夫妻都是如此,好比梅芬,本来如果嫁给觉新,她就不会死,却因为父母之命不得不嫁给了身体不好的丈夫,出嫁不到一年就守了寡,最后死于孤独和疾病。后来惠表妹爱着觉新,觉新也喜欢惠表妹,因为她和瑞珏,梅芬十分相像,如果他们结合,觉新一定会感到安慰,并且惠表妹也不会活得那么苦,最后死去。而事实偏偏不为人所愿,最终才撂得如此残局。
“难道丫头就不是人吗?为什么爷爷非要把她们像礼物一样送给别人?”这是三少爷觉慧知晓自己心爱的鸣凤将要嫁人后的真心话,是啊,鸣凤虽然是丫环,但毕竟也是人生父母养,为什么要送给别人家做妾?在出嫁的前一晚,鸣凤就投湖自杀了,这样好,这样水灵乖巧的姑娘因为无法挣脱悲惨的命运,只有一死,她有做错什么吗,没有,她只是个身份卑微的一个丫环,辛辛苦苦为高家忙活了九年,也没有得到一个好下场。
巴金先生用他手中的笔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深宅大院里的悲欢离合,虽说是虚构的故事,但又何尝不反应出当时社会对女子的不公?男尊女卑的思想在这部作品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不禁感叹旧社会女性的卑下和无奈。《家春秋》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内心苦苦挣扎,巴金用一个大家庭的兴衰,用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冲突,用年轻人的决裂和幻灭,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其实这部作品的真正目的是唤醒当时人们顽固的封建思想。文学可以救国,亦是提醒人们的警钟,虽说《家》、《春》、《秋》比不上《红楼梦》的富丽堂皇,辞藻华美,更不及其家族关系复杂,但老人笔下活跃在那个时代的男男女女却仍旧是活灵活现,可见巴金先生的功底之深。
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晚辈不可以不听长辈的教诲,直到如今也是如此。但不一定长辈说的就是正确的,晚辈同样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封建社会晚辈没有为自己说话的权利,这就是导致那么多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家》、《春》、《秋》是一部能给予人心灵极大震撼的时代巨著,不同人读它就会有不同的想法,现在这部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话剧以及戏曲,让更多人从不同形式上了解“高家”的兴亡。在巴金先生看来,觉民、觉慧们是借助他的笔在诉说着自己心中的怨愤,让他们所追求的人生随着巴金先生的“激流”洗刷世间的一切不平。每一次深入其中的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而巴金的简洁有力而又充满激情的文风则需要读者翻开这部作品细细品读。或许你会发现,这位老人的文风并不华丽甚至谈不上生动,但却在寥寥几笔间便将人物、环境交代得清清楚楚,让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关于那个时代的零零总总,这种神奇的阅读体验只能当我们投入于这股时代的“激流”中,投入于巴金先生坦率、热情而又真挚的文字间,才能真正感受到吧!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