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

|投诉/建议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赫德教师专访:学术思维训练,不能等到纽大再开始

来源: 上海赫贤学校      编辑:佚名

陈梓凌,纽约大学英语教育硕士。在加入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之前,她在北京,上海,香港,纽约等地均有教学实践,与来自中国,美国,韩国,加拿大,多米尼加等多个国家的学生共同学习,有着丰富的多文化教学经历。她希望通过英语教学,与学生分享语言学习的苦与乐,了解不同的文化,发现更大的世界。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jpg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

毕业后Ziling参加了赫德学校在纽约大学的招聘宣讲会,对“植根中国文化,培养全球英才”的理念十分认同。没有悬念地,她选择了回国,加入赫德。

一年时间转眼过去,Ziling面试着未来的新学生们,回想自己曾经接受面试时是怎样的表现。当时面对类似的问题,她是怎么回答的呢?她展现过怎样的逻辑和视野呢?种种记忆都有些模糊了,但是在面试中她看到的问题却很清晰。 在这个关于联合国问题的回答里,Ziling 非常关注学生的学术性思维。

学术性思维体现在清晰的逻辑和精准的语言表达上,但通过面试中各种各样的回答,Ziling发现大多数同学们还不能够真正做到“结构清晰,思路明确,语言精准,学术性强”。有些学生会罗列不少问题,但是每个问题都点到即止,就算在追问下也很难展开描述或者提供例子;有些学生会提出一个问题,同时罗列所有他们能想到的例子,但是这些例子间并没有明显逻辑。 学术性思维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不管是计划出国或是打算在国内深造,越要深入地研究某个领域,清晰的逻辑和精准的语言就越是必不可少。

在书面写作中,学术性思维可以帮学生输出高质量的内容,以最易读最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思考,也能帮助学生适应不同类型的文体写作;

在口头表达上,精准的口语能够帮助学生扩大学术社交圈,自如地参加学术讨论,与他人交流学习。

其实这也是Ziling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头疼的问题。她在大学甚至研究生**年,常常看着一个写作问题一筹莫展,对着一个论文题目抓耳挠腮,写了千言万语但好像总是绕来绕去,绕到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说什么。 直到在纽约大学的第二年上了一门课。在这门课上Ziling了解到英语是一门直接,简单,有力的语言,英语写作也以直接简单为标准。这也意味着我们写作时要开门见山,直接给出中心思想,紧接着是论证和论据,最后总结。这不是一种固定模式,而是整理逻辑,使文章清晰易读的方式。在这个学期Ziling每拿到一篇学术文章都会分析它的结构,用不同记号标注出中心思想、论证、论据等部分,同时在自己写作时,严格遵守这样的结构,最终在自己从没拿到过A的学术写作上拿到A+。 “学术思维是我留学期间**的收获。”每当被问起,Ziling 都会这样说。这也是她最想要与学生分享的部分,让她觉得幸运的是,上海赫德的跨领域英语学习课程正在做这样的事情。

学生们每月会以一个话题为中心,通过阅读3篇相关学术性文章,分析文章结构,并练习学术性写作。这不仅让学生接触到了更多话题,也让学生们的学术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

刚接触这个课程时Ziling觉得惊讶,从前的她很难想象六七年级的学生可以掌握这样的内容,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们一开始也不是很适应,但是在经历了课程改版,以及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后,Ziling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渐渐也能在文章中体现清晰的结构和对文章完整的规划了。在高中的教学中,对于学术性思维的训练同样也会被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让同学们在进入大学后能快速适应学术要求,展开学术交流。

Ziling偶尔会有点羡慕自己的学生,在初高中就能经历这样的学术训练,而不必等到真正进入学术世界后才开始摸索和适应。在赫德,她会继续将自己血泪的教训与荣光的经验融入课堂,帮助每一位学生牢牢握紧学术思维的工具,为学生搭一座牢固的通往学术世界的桥梁。她希望学生们可以带着这样的武器走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一路披荆斩棘,为自己的学术生涯开辟道路。

上海赫贤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

相关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