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上海赫贤学校 编辑:佚名
复盘曾经,是为了更从容应对未来的多变。在上海赫徳双语学校小学部校长俞秀红看来,危机的另一面是变革的契机。后疫情时代,赫徳教育仍将坚守并创新。
We look back to the past for dealing with the ever-changing future more calmly. In Jade Yu (Primary Principal of HDSH)'s perspective, the other side of the crisis is an opportunity for change.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HD school will keep persistent and innovative to provide high quality education consistently.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
过去的半年,注定非同寻常。
没有一丝防备,疫情突如其来。全民网课从未预演过,挑战巨大。然而疫情对所有学校又是公平的,逆境之下,胜在勇气担当,胜在专业实力,胜在团队凝聚。
正如任正非说的,“烧不死的鸟是凤凰”。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他日能有多大的成就,你只需要看Ta身处逆境时的表现即可。这句话对一所学校、一个团队同样适用。
俞秀红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小学部校长
全课程研究核心专家,中学高级教师,原北京赫德创校执行校长。从教25年一贯致力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可能性”。
拥有超过10年的公立及双语学校管理经验,具备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和跨学科设计课程的能力,曾获评省师德楷模、市教坛新秀等。在18年小学语文教学和7年小学项目学习研究期间,课堂教学及研究成果多次省市获奖和发表,曾参与上海市教科院等多个单位的教科研项目。曾访学芬兰、新加坡等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开放的教育理念和国际视野。
过去的一学年,**挑战是什么?
疫情期间,外教回沪
说到疫情期间的挑战,俞校首先想到了年初疫情爆发时外教的回沪问题。因为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疫情发生时正值寒假,大部分外教均回国休假中。随着疫情不断演变,上海赫德管理层反应迅速,当机立断,希望外教于2月初统一返沪。
外教的逆行之路异常艰辛,原本只需花几小时的航程可能需要几天,甚至辗转几个国家最终才能到达上海。尽管如此,在外教自身强烈的回沪意愿及学校管理团队的支持下,3月底,上海赫徳外教回沪率达到了95%。
对此,俞校认为:
这些逆行而上的外教,是真正热爱教育和心系学生的好老师。上海赫徳的外方校长团队就是很好的表率,总督学Warren先生和Juliet校长寒假忙于学校**,都没有回家乡和亲人团聚。疫情一起,他们迅速投身到组织外教的**中去……
再谈到中方老师,俞校更是满满的感动:
正月初一,集团召开疫情应对会议。第二天我们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中方老师,大家二话不说,就开始备课教研、开发录课工具。在随后几个月的网课中,老师们凭借着出色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合力,打造了专属赫徳学生的高品质空中课堂。
5月底,我们进行了中方教师留任意向调查,较高概率的中方老师表示愿意留在赫徳。老师们对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全人教育理念,高品质的课程,同事间亲密的专业友谊,以及家文化的归属感,幸福指数很高。
在改变面前从容不迫,积极应对,迅速做出明智而正确的选择,是因为赫徳的中外方教师有高度一致的价值观:
学生成长**
专业发展的成长型思维
拥有随时拥抱改变的勇气和能力
优秀的团队就像强大的磁场,源源不断吸引更多优秀者。在2020年新入职赫徳的教师中,助教老师基本是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的教育硕士。中方主班教师既有扎实的学术教学经验,又是国际教育圈中的佼佼者。
不断拉高的入职标杆,不断完善的教师成长通道,为赫徳的全人教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真正为学生带来福祉。
教学样态创新,无痕对接
赫徳老师对教育品质的追求,从来都是近乎苛刻。他们既培养孩子独立的思考力、创造力、批判精神,也强调夯实孩子的学术基础。
疫情下,教学品质要坚守。网课教学对孩子们的学、教师的教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俞校说,比如以往40分钟的课程,考虑孩子的专注时间和用眼疲劳,可能就得压缩成15分钟左右,课程时长、教学空间的改变,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式也势必要做出改变,并且老师无法和孩子面对面互动,难以进行小组合作。
赫徳的老师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
“小组合作” 样态创新
经历了苏格拉底讨论圈等线下合作学习法的孩子们,能适应线上合作学习吗?
四年级林老师在《秘密花园》的项目教学中,创造性地让孩子在线上小组合作,并命名为:故事乐高小组。(因为秘密花园项目的学习中,有个任务是组团创作故事)孩子们讨论了网上小组合作的新规则,尝试在组内进行任务分配、故事构思、情节讨论,以及互相倾听、督促,所有这些新的学习方式 ,让这些原本独自行走的网络小土著们,**在网络空间里灵活运用规则,找到了新的团队合作路径。
此外,林老师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会议室进行小组讨论,自己游走于各个会议室间,给每个小组充分的倾听和点评。这样一来,利用网络技术的支持,化劣势为优势,孩子们的参与度大大提升,林老师则可以同时关注不同的小组,比线下讨论效果还要好。
“混合学习”在后疫情时期落地赫徳
混合学习,即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网络学习与线下课堂学习结合起来。俞校称之为 “无边界课堂”。通过网络,我们可以邀请世界上优秀的老师,来给上海赫徳的学生上课,彻底打破地域和时空限制。
复课后,上海赫徳邀请到新加坡和英国的知名教师教学英文,我们称之为“OMO模式”。同时本校教师在线下合作教学,给学生个性化支持。我们发现,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模式,正在悄悄改变学生的课堂学习模式,如果能持续优化,它将真正意义上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在动荡的时代,最危险的是用过去的逻辑做事,我觉得在这今年的这场疫情当中,我们为孩子们做的比较好的选择就是我们真正把危机转化成了“学习方式变革”的契机。
复学前,如何帮孩子过渡?
心理和习惯的恢复
五月学生马上面临复学,经历了长达几个月的居家学习,孩子们心理和习惯上的恢复在俞校看来是最为重要的。
所以小学部从4月底就开始请心理师Robbin对孩子们进行心理调查,问卷的设计非常巧妙有趣。
如果你有一幢属于自己的大房子,你最想把它建在哪里?
如果你是一个超级英雄,你最希望自己拥有下面哪一种能力?
你认为返校上课有哪些好处?
通过类似问题,我们看到赫徳的孩子对复学的态度非常积极,有将近80%的孩子期望早日返校,情绪上有需求的孩子,Robbin和班级老师会进行一些个性化支持,帮孩子成功度过这个心理衔接期。
在习惯方面,老师们也启动了一些过渡性的举措。比如,从4月底5月初开始通过直播和孩子一起晨诵,低年龄段是故事和儿歌,中高段则是一些经典诗文的诵读,甚至也可以是歌曲,以此帮助孩子顺利过渡。
衔接课程设计
课程方面如何做过渡?——且不说中文、数学、英文等课程的与生活的融合衔接多么引人入胜。(详细报道可参考往期“赫徳那些课”)
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5月初那场别开生面的“云上艺术节”。陶艺馆、美术馆、音乐馆、体育馆……艺术来源于生活,以“艺”抗疫,向生活学习美和热情。
俞校和我们说,医学研究指出,长假期之后,孩子的身体因为缺乏在校期间规律的体育运动,平衡性和柔韧性都有一定程度的退化。
所以老师们就在思考:在过渡期,让孩子们去尝试一些体育类,艺术类的衔接课程。一方面设置合理的运动让孩子们动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更细致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
云上武术馆,孩子们po出了一张张他们在家中坚持习武的照片:站如松,势如虹,一个个满满精气神。
武术课是赫德的特色课程。整个疫情期间,武术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在线上打卡,从未间断过,所以孩子们的身体机能一直保持着很好的状态。
3年级有个擅长武术的孩子让俞校印象深刻。她说,这个孩子虽然年纪尚小,但是一名忠实的武术爱好者,疫情期间也没有间断训练,现在还被两个区的武术队教练看中,已经被他们纳入后备人才队伍。
危机即契机,生活亦课堂,俞校和小学部的老师们在非常规探索中创新出了全新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而我们的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线下-线上-混合”模式的自由切换,因为有着强大的内在自驱力,任何境况下都对学习饱含热情,探寻不止。
上海赫贤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