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 编辑:佚名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学生文章:家•枷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12-3班 林晓月
早已听闻这本书许久,也在语文的文学常识里背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在一个契机下怀着崇敬的心情打开了这本书。
家,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词语,但它的意思却又那么简单。或许每个人对这个字的定义都不同,这本书,对这个字了又给了一个全新的诠释。或许在那样的一个乱世,在那样的一个很多人都难以定位自己的时候,在那么大的一个家族,反而是一种拖累吧。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民国时期的一个大家族,在中国传统文化被外国文化冲击的时候,每个人做出的不同的选择。他们心里想反抗那些传统的观念,但是从小受到的教育却与他们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们在这样的冲突下不断地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断地受到别人的执意和这个社会的质疑,他们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以及在这乱世之中找到自己的同道中人,然后一起突破重围,找到自己想要的未来。但是这个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们迷茫着,探寻着,谁也不知道最后会有怎样的结果。书里没有具体写出每个人的结局,而是留了一个悬念,看似的结局,但是谁也不知道,后来还会发生什么,或许是一帆风顺,或许是平平淡淡的一生,又或许是梦醒了,发现了残忍的现实。也许这样的结局才是比较好的结局,他们至少还能活在每个人的心里,继续活下去,用着不同的姿态。
令我最佩服也是最欣赏的一点就是这本书的人物设定。每一个人在这本书里都有一个鲜活的形象,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像是真正存在的人,而不仅仅是书上的遥不可及的角色。巴金对他们的描写细致到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恍若这些人就生活在我身边。一开篇的描写就用不算华丽的辞藻描绘出了一副景象。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比绘画还真实的文字吧。虽然或许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个不同的开始的景象,但是都是以这个为地板想象构建出来的模样,这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吧。
在这本书里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家对于一群人的依靠,更写了家对他们的束缚。在那个时候,对他们来说,家宛若牢笼连带着条条框框的规矩和旧时代的观念。这个时候的家再也不是我们平时想象的那样的避风的港湾,而是一道沉重的枷锁。因为家族的原因,大哥放弃追逐自己的爱情,放弃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家族给他的选择,作为长子,他却显得与世无争,不是因为他真的没有梦想,而是他的棱角,早已被家族的重担和责任所磨平,家族不需要他有抱负,只要他踏踏实实的,他就这样屈服于现实,把残存的理想全都寄托在弟弟们的身上,对自己得过且过的生活甘之如饴。家族中的老二,觉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给我一种与世无争,温文尔雅的感觉。虽然他也对现实现实有所不满,却远远没有觉慧那么激进。他想着反抗,却又不自觉的阻拦着觉慧的道路。但正如大部分小说中的这类人一样,他在被逼无奈的时候,做出的事情往往和他平时的举动相差甚远。所以才会在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时候带着自己心爱的人私奔。而老三的举动,则是完全遵照他自己初心的举动,他敢爱敢恨,明辨是非,在他心中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无比澄明的。或许是因为他的年龄,还有他在家里的身份,所以他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和*袱,有的只是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纯粹而清澈,家里人的宠爱和他小儿子的身份让他能任性的面对这不堪的世界。但最后他依然被家庭束缚,他喜欢的人被安排了婚姻,却因为不满这个婚姻自尽了。也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家庭的束缚,他大哥和二哥的希望也就寄托在了他的身上。他活的最为肆意洒脱但是却不能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关于《家》的悲剧,就在于他们的思想看似自由,自己也自以为自由了,却始终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虽然最后每个人都得到了看似美好的结局,但是那美好看起来那么虚假,好像再往前走一步就会踏空。家,这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在这本书里却是那么沉重的枷锁。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