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 编辑:佚名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学生美文:历史的宽容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12-3班 邹钜基
利用假期的时间读完了房龙的一部作品——《宽容》。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宽容 ”这种美德被前人作践又被后人遗忘的历史,同时在书中提及了许多的历史名人,有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等的大哲学家思想家,从而通过这些名人来提倡“宽容 ”这一人人应有的精神。
作者首先在书中通过大英百科来对“宽容”这个词下了一个定义,即“允许他人自由行动和自由评价,耐心并不带偏见的容忍与本人或公共舆论相左的意见。”
先不说这本书的写作手法以及变现手法怎么样,房龙的文笔鄙人感觉朴实易懂,不会用太过华丽的词藻去渲染自己的文章,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理解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
其次我们要说到的是这本书的立意。本书很好的先给宽容下了一个定义,就像在第二段提到的那样,宽容就是别人在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时,其余人能够有耐心而且没有任何偏见的去容忍别人的意见。但是宽容要说简单,但同时有十分难做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的内心有两样东西驱使着人们去拒绝宽容别人,一个是恐惧感,一个又是极其强烈的生存感。
恐惧和生存是两样密不可分的东西,同时这两样东西也是宽容的对立面。本书中所讲的*括原始人,*括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再到近百年的种种革命,都像我们很好的展示了什么是宽容,什么又是不宽容,不宽容的原因又是什么。考虑一下最初的原始人为什么会去相信神而且会去惩罚那些不相信神或是想要打破禁忌出去走南闯北的人,因为他们害怕,害怕发现的新事物将会威胁到自己生存,所以他们会不允许人走出村庄去发现外面的新世界。再说说革命,在我看来,革命是一种十分不宽容的行为。对于革命者和被推翻者而言都是如此,彼此的存在对于对方而言都是一种威胁,更是一种恐惧的来源。然而历史的车轮就是在这种无奈的博弈中继续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房龙呼吁人们能用一种宽容的历史观去看看待新生事物或者说是现阶段的异端思想。
苏格拉底坚信人的命运是崇高的,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受神灵的操纵。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否定神明是对传统的背叛,在法庭审判的时候,他们要求苏格拉底收回自己大逆不道的言论。苏格拉底拒绝,于是他被判死刑。值到行刑他还在和朋友们聊天,告诉朋友们不要太关注物质领域,要更多的去讨论人类精神世界的问题。比起恐惧与仇恨,他选择以一种更为坦然的心态来面对死亡,这种坦然其实就来源于历史的宽容。在房龙看来苏格拉底的牺牲是值得的,正如序言中漫游者们的牺牲。由于恐惧与不宽容引起的牺牲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屡见不鲜,这在房龙看来这是一种必然,更是一种无奈。每一次牺牲带来的是人类历史向前的迈进,尽管这一步有时并不算很大。无论在原始社会还是在当代社会,人们总是在喋喋不休着谈论摒弃与打压,新旧思想的碰撞一触即发,看似水火不容,殊不知这其中其实都*含着人类最原始的恐惧。
在我看来,对于恐惧和生存是宽容的敌人这一点,其实有太多作家比房龙的《宽容》诠释得更为精彩到位。比如俄国作家德米特里格鲁克古斯基的《地铁2033》、《地铁2034》。这两本书能够在这一立意上做的比房龙的《宽容》好的地方在于德米特里将人类的恐惧以及强烈的生存感具象化了,并且人类不是一种无病呻吟的物种,没有真的到世界末日那天没有人知道人类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以及选择,而房龙的《宽容》只是谈论历史上著名人士的事例,一离我们太遥远,那是过去,某些观念以及思想没有现代这么开放。其次即使名人真的能够让读者很好的去思考宽容是什么,但毕竟名人的生活与普通人不同,每个人的生活也不同,所以不好拿来作为参考。娓娓道来而又风趣生动的讲述在涉及人类最原始的恐惧问题上似乎又少了那么一些紧迫感。
但总的来说,房龙的这部作品很好的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是宽容,宽容的精神是什么。而这又是一个值得人们穷其一生在实践中去探寻的永恒话题。
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