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南京金地未来学校 编辑:佚名
在英国,有句老话说:“一个尺寸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服装店和鞋店都明白这个道理,很多学校、家长却不然。
当“温饱型”的教育已成为过去,泛精英教育让社会不堪其重。为了让孩子“不掉队”,出乎一致的教育焦虑,正逐步蚕食每个家庭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形成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的“教育内卷”。
此时,个性化教育似乎成了破局的唯一方式,它给“也许注定普通”的孩子开辟出更多有可能的赛道。但是,个性化教育说起来容易,如何把情怀与方向结合,落实到办学实践中去,是真正的教育家应当探索的命题。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一直是南京金地未来学校英方总校长Matthew Ford秉持的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方向。今天,他用可落地的教育实践,向我们阐述了教育内卷时代,如何用个性教育突破重围。
Matthew Ford
南京金地未来学校
英方总校长
曾任英国皇家文法学校(吉尔福德)国际教育总监;原英国惠灵顿公学学术校长、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副校长、阿布扎比克兰丽国际学校副校长兼高中部校长。
Matt先生深谙中西文化,有着25年GCSE和A-Level化学课程教学经验,具备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和广阔的国际视野。担任校长的同时,在南京金地未来学校教授高中化学。
教学体系一致≠适合你的孩子
必须得承认的是,学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需要协调好时间、空间、物质资源、学生和教师。因此,世界各地的学校总在有意无意地要求师生必须遵守严格的制度,进而塑造出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
一致性是学校的一个重要元素,我并非要反驳这点。秩序混乱的学校不是适合学习的地方。除此之外,学生和教师也无法得到他们真正想要的。
因此,学校必须做出某种程度的均衡。我们需要一种“最适合的”模式。我们能做些什么,才能让学生在学校里彰显个性呢?
教学方法出色≠对你的孩子有效
我一直认为,教师应当按照各自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如果学校能够让教师按照各自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教师通常会对学校和学校领导给出更正面的评价。他们会得到被赋权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很少有人能够把引起不适或根本不相信的事情做到比较好。
在我的祖国英国,过去学校一般就是观察教师的表现。但大部分教师对这类视察活动感到恐惧而又不屑。
教师在做什么?教师做得怎么样?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教师身上。
高校专家开发的教育理论被**推广,在学校紧急采用。教师会被告知,这种方法或那种方法是教授学生的比较好方法,教师接受培训,按要求教学,以便评优。
庆幸的是,英国现在已经摆脱了这种视察模式。这类视察的明显弊端在于:
一位教师,有可能满足所有要求,并开展出色的教学,但教室里的学生可能几乎什么都没学到,空有“出色教学”的表象。
以学生为中心,即使TA有些调皮或难以管教
因此,学校视察人员开始转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与学生交流。
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
学习任务是否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
他们是否知道自己目前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提升自己?他们是否取得了进步?
如果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教师怎么教学并不重要。但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即使教师满足了各项视察要求或达到了各种教学评级,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学进去。
优秀的教师需要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充分了解,这样才能考验和激励最有能力的学生,但也需要知道学不会以及学起来比较吃力是什么感觉。
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欣赏有些调皮和难以管教的学生。
好的教师能够清晰沟通,体恤学生,同时保持耐心,充满友善。教师还可以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凭借经验掌握这些知识,但如果没有这些关键品质,教师永远也教不好。
即使是哈佛大学博士的物理教师,也不一定是一位好教师。我看到过无数的例子,教师的简历可能非常好,但却无法激励学生、教好学生。同样,我也见过很多学历平平的教师具有教学天赋,学生崇拜他们,在他们的课堂上表现出色。
不适应学校制度≠你的孩子没有天赋,是课程没有适应学生的需求
至于学生,我认为我们必须推崇个性。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天赋。
教室后面那个安静的学生,TA到底是怎么想的?TA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们不应该要求学生适应学校的模式,而应该让课程尽可能足够灵活,去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
不论是在商业金融、科学技术还是音乐艺术领域,最杰出的人才很少出自固守学校模式的“主流学生”。
他们身上的某种特质往往使他们与众不同。他们可能是那些学习比较吃力、无法适应学校制度的学生。他们可能不快乐,没有成就感,他们的老师可能不期望他们取得什么成就。不过,一旦脱离了学校制度,他们也许就会取得一些非凡的成就。
以爱因斯坦为例。他是一个非常有潜能的学生,但慕尼黑学校的严苛教学方式一点也不适合他。他不屑于死记硬背,所以15岁就辍学了。他没能通过理工学校的入学考试,因为他对入学考试要求的一些科目不感兴趣。不过最后还是被录取了,但他学得很吃力,成绩很差,只能勉强毕业。后来,他去一家专利局当文员。照当时的教育体系来看,年轻的爱因斯坦只是一个平庸的学生,没人注意到他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很少有人能看到这些天才的特别之处,他们甚至因为不适应学校制度而辍学。
我在想,那些没能在生活中发挥潜能的天才到底有多少。我说的是那些可能被学校或家长推向错误方向的人才。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都存在。
“儿子,演戏不适合你。你应该选一个合适的职业方向。你应该读理科,将来做医生或工程师。”
如果每个人都能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别人的梦想,最后又会取得多大成就呢?
每个人都是具有特色的。考入牛津大学数学专业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是正确的选择,而在餐饮学校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厨师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也可能是正确的选择。如果每个学生最终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课程或职业教育,那也是一种成功。
并不主流的梦想也许就是天赋
一所好的学校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并引以为荣。但是,我们应该谨慎判定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
尽管如此,我们谁无法接受那些浪费才华的学生,因为他们懒得去努力学习,即使是在他们喜欢的事情上。我们应当确保学生以明智高效的方式努力学习,劳逸结合,从学习中收获欢笑和乐趣。
每天长时间**通常会让**效率变得低下。我自己就是这样。我早上能够轻松完成**任务,但到了晚上,相同的任务似乎要花两倍的时间才能完成。
在南京金地未来学校,我们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在对教师进行监督的同时,我们也鼓励他们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开展教学。
我们提倡多样化和个性化,努力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那些看似不太擅长任何事情的安静学生,认真对待他们,鼓励他们去追寻也许并不主流的梦想,或是在这些学生身上发现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的天赋,这可能对他们的人生带来重要影响,甚至改变他们的命运。
书院制&专属导师,让高效学习发生在课堂之外
我们在南京金地未来学校实行书院制度。
这不是简单地按年级上课,而是将学生分成几个部分。因此,学校中有多个书院,这些书院融合了各年龄段的学生和中外籍教职员工。
在书院中,学生和教师能产生非常强烈的归属感,能积极参加竞争激烈又充满乐趣的比赛。这是学习和培养领导力、协作力、团队合作技能、沟通技能、组织技能等能力的好方法。在一些人看来,学习是仅限于课堂上的,是学生一排一排地坐好听课。在我看来,这完全不正确。
我认为,在事实上,最高效的的学习大都发生在课堂之外。此外,在一个相较于传统课堂不那么死板和正式的环境里,学生更容易展露个性。
那个数学很差的男孩发现自己原来口锋凌厉,擅长辩论。他的同学都被他的演讲吸引住了,他也因此得到了雷鸣般的掌声。他觉得自己好像长高了一大截,也终于知道并不是只有成为数学天才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印记。
那个各科成绩都不太好,但内心勇敢、坚强、有雄心壮志的害羞女孩呢?最可怕的是,没人注意到她,只知道她叫“简”,是一个不太聪明,说话不多的女孩。
我们为学生提供越多机会,他们就越有可能展露个性,闪耀光芒。
“辅导教师”是我们实施书院制度的基础。每个辅导教师只负责一个小组的学生,比整个班级的学生少得多。他们的**是深入了解学生(也就是辅导对象),为辅导对象提供支持,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提供帮助。
他们应当帮助学生对在校学习进行个性化设计。他们应当认识到并帮助发展每个学生的才能和兴趣。有一点很关键,辅导教师应当确保每个辅导对象不会觉得自己是一台大机器里的一个小齿轮,而是一个个重要的、有价值的个体。
让我们回到爱因斯坦的例子,尽管接受了不适合自身的教育,他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位传奇的物理学家。但如果我们的学校试图把圆钉配方孔,世界上又会失去多少潜在的爱因斯坦或莎士比亚呢?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我们努力通过制度让学生达到我们心中成功的标准,但实际上却可能在阻止他们在未来取得真正伟大的成就。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理应被当作个体对待。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硬要以鱼儿爬树的本领来评估它的能力,那么它这辈子都会觉得自己是条蠢鱼。
南京金地未来学校2020-2021学年春季招收少量插班生,2021-2022学年秋季招收小学一至四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A-Level学术班、皇家艺术班),欢迎家长前来探校和。
南京金地未来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